电车的自燃与自残

研究院原创

电车自燃、智障事件的不断发生,厂家掩盖自燃车辆车标手法的花样翻新,如何看待车圈的这些乱象?

导语

 ——车市热点问答(第274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何仑

最近车圈很热闹,理想汽车发布周销量榜的做法遭遇同行围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为问界M9穿上了“皇帝的新装”,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称“高压油箱”堪比大众“排放门”,随后疑似“比亚迪试图收买长城”谈判录音曝光,一个比一个劲爆。

伴随着电车自燃、智障事件的不断发生和厂家掩盖自燃车辆车标手法的花样翻新,而最令人震惊的是,在韩国仁川,一辆奔驰EQE轿车在地下停车场内自燃,并引发严重火灾,导致140辆车受损,23名居民因吸入浓烟入院治疗,近500户家庭停水停电,数百人被迫疏散。如何看待车圈的这些乱象?

问:近来理想汽车公布周销量榜的做法遭遇多家车企的指责,更有作为理想汽车同一战壕里战友的蔚来汽车对周销量榜表示忍无可忍,斥之为“低水平内卷”,并呼吁有关部门“管一管”。您怎么看?

答:厂家指责周销量榜自有他们的道理,我更看中的是周销量榜对消费者会有什么影响

业内人士都知道,一般情况下销量排名分5年、3年、1年、半年、季度、月份,排名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缩减而依次递减。现在又有厂家发明了一个周销量榜,对业界人士来说几乎没什么价值了,基本上属于垃圾信息。

但很多普通的消费者不同,他们不会像专业人士那样不间断地观察一个品牌或车型的销量状况,今天他们被周销量榜轰炸了一番,印象自然是排名第一的品牌或车型很牛,如果时隔不久再次看到类似的销量榜,其中那些没空收集进一步信息或者容易轻信的消费者就很可能中招了。如此这般,即便消费者中招的概率比较低,但相对于中国市场超大规模的汽车消费群体,也足够厂家收割了。

厂家玩周销量榜,看中和利用的就是消费者的不成熟、获取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整,这听上去很不厚道,但也算不上是违规,除非你发布的数据有假或未经授权。

问:余承东最近在宣传M9时说,“连我们的底盘,车身操控域,都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豪华品牌,那些卖到700多万、1000万SUV的能力”,还说,“只要你是一个诚实的人、正直的人、不说假话的人,就会说M9这是一款好车”。不止一家媒体因此联想到了《皇帝的新装》。您联想到了什么?

答:我曾在《车圈里的嘴炮与唱衰》一文里对类似的各种大忽悠和它们对消费者的影响说了不少,不想再说了。

回答你的问题,这类大忽悠常常会使我联想起革命导师列宁的一句话:“在市场上叫卖得最凶的人,往往是想把最糟糕的货物推销出去的商贩。”

我还会联想起德国谎言大师的逻辑:如果撒谎,就撒弥天大谎,因为弥天大谎往往具有某种可信的力量。而且,民众在大谎和小谎之间更容易成为前者的俘虏。因为民众自己时常在小事情上说小谎,而不好意思编造大谎。他们从来没有设想编造大的谎言,因而认为别人也不可能厚颜无耻地歪曲事实……极其荒唐的谎言往往能产生效果,甚至在它已经被查明之后。

其实跟前面谈的周销量榜和之前说过的大忽悠问题类似,有厂家好这口,是因为有人会相信,而且人数还不少,你能怎么办?同流合污、内卷致死?

问:网上流传疑似“比亚迪试图收买长城”的谈判录音,您怎么看?

答:目前为止,这段录音既没有被证实,也没有被证伪。所以不好说。

重点是,录音中只有一方在说话,另一方则一声不吭。简单的常识和逻辑是,两个要面子的大人物要想勾搭成奸也要相互试探一番,不可能你那边爱答不理,我这边山盟海誓,火筷子一头热。录音里的一方把合作瓜分市场的问题都具体说到那个份上了,如果没有另一方的配合、勾引,是很难想象的。所以,这要么可能是一起纯粹的造假案,要么可能是一起阉割案——作案者把自己一方的话刻意隐去,来证明自家的清白和对方的无耻。

问:魏建军最近谈比亚迪“高压油箱”的问题时说:“这个油箱比大众排放门‘影响’一点都不差。”有那么严重吗?

答:我曾在《中国汽车,“在一起”麻烦多》一文中谈高压油箱问题时说,关键是监管部门必须对此给一个说法,而且必须是一个经得起推敲、质疑的说法,不能就这样黑不提白不提了。对中国车企来说,在“宽松”的环境中呆惯了,出了问题使些手段就能让监管部门网开几面,将来出去了,可就麻烦大了。

但把高压油箱和柴油门相提并论,就有些夸张了。首先,高压油箱只涉及比亚迪一个品牌,是个案,而柴油门涉及大众、奥迪奔驰宝马几乎所有德国汽车巨头;其次,高压油箱只涉及比亚迪旗下的一款车型,而柴油门涉及德国汽车巨头几乎所有的柴油车型;再有,高压油箱只涉及国内市场销售的车型,而柴油门涉及德企在全球市场上销售的柴油车。二者不是一个量级的。

高压油箱的问题当然不该久拖不决,但我认为,目前更重要的是电车自燃、智障,这些都属于要命的安全问题,而且是涉及众多品牌的全行业问题,十分紧迫。有关部门如果再不及时出手“管一管”,电车就真有可能成为万人嫌的汽车巨婴,蓬勃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事业有可能遭遇重创(参见《安全和质量,刺破电车泡沫的关键一针?》、《谁在反对价格战?》、《避免换道翻车,“油电同权”应开始倒计时?》)。

问:您谈到人们高度关注的电车自燃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3月份举行的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称,官方统计数据表明,燃油车的自燃率略高于新能源车的自燃率。这种说法引发了业界人士和媒体的各种质疑,其中一篇题为《欧阳明高用了错误数据 新能源车自燃实际比燃油车高3.6倍》的文章特别引人注目。

文章对欧阳明高引用的官方数据做了进一步挖掘和分析后发现,这位院士首先错在把官方数据所说的“火灾”与“自燃”混为一谈,同时把统计数据的时间张冠李戴,结果是用2022年一季度640起新能源汽车火灾,除以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猛增后的保有量,得出了所谓新能源汽车“自燃率”,之后又把除新能源汽车外的“各类交通工具”都看成是“燃油车”,这样就把同期3777起电动自行车火灾安在了油车头上,从而导出了该季度油车“自燃率”高于电车的结论。

院士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

答:他是不是犯了这种低级错误,我没有查证。但这很重要,因为有太多的人拿这位院士的看法说事,所以值得媒体或业内人士深挖。当然,最简单的做法是院士本人出来走两步,公开回应质疑。

除此之外,要证明油车自燃率高于电车,还有一些属于常识和逻辑的问题需要回答,比如:

l 为什么只有禁止电车进入小区、车库的,没听说禁止“自燃率更高”油车进入?

l 为什么渡轮要限制电车上船,还把电车放在最外边以便自燃后推下海,而没有限制“自燃率更高”的油车? 

l 为什么电车平均保费实际上比燃油车高出大约21%(参见2023年《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甚至会被拒保?

l 为什么得到国家全方位精心扶持的电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遭遇如此这般的贱民待遇?

这些问题搞不清楚,公众能相信电车自燃率更低吗?

问:欧阳明高说,一些公众之所以认为电车的自燃率高于油车,主要是因为“电动汽车自燃是新闻,只要烧一个就会爆。而燃油车自燃不是新闻,没人愿意听这个东西”。您怎么看?

答: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另一方面,一些电车品牌不惜代价,用多种手段圈了大量粉丝,甚至是宗教信徒,他们在网上能量极大、劲头十足,对油车虎视眈眈,攻击起来毫不手软。

更糟的是,车辆自燃视频中的车标往往被虚化或遮挡,有的车辆干脆被裹尸布覆盖,或被围挡遮蔽起来,现在已经发展到有关人员拎着工具直接抠掉事故车的车标,视频配音也是“某品牌”、“你猜猜”、“不敢说”之类的,搞得像是在说一个来历不明的野种。对反映电车智障或质量低劣的视频,也常用类似的方法来处理,目的都一样,就是要让你看不出这是哪个品牌的车,当然,对BBA这类“杂牌车”除外。这种做法很有效,不用说普通消费者,就是不少专业人士有时也难以从中识别出车辆的品牌,因为电车的同质化程度太高,长相类似,只是绿色车照在没被烧坏的情况下,还能显示出电车的身份。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以我个人的经验,如果一天内刷到5个车辆自燃的视频,能看到1个油车也很偶然。

对自燃、智障、劣质的电车进行这类常规操作,背后是不是有公权力介入?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类操作极其愚蠢而且非常有害。你有意让人看不出这是哪个品牌的车,人家就会想,反正就是电车,都一个样!这就不是个别厂家或害群之马掩耳盗铃的问题了,而是会把所有品牌的电车都拖下水,祸害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种自残行为。

我曾多次说过,针对电车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尽快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强化执法力度,来约束电车的野蛮生长,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电车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公权力最该发挥作用的地方。

现在,电车的自燃、智障不断出现,已经成了社会问题。随着这两年电车保有量爆炸式增长,两年后一大批电车将会老化,各种问题和事故很可能集中爆发,一举突破消费者对电车信任的临界点。那时,整个社会都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目前看,这种警告无论有多严重,都不过分。

(图/文  网通社 何仑)
相关标签
自燃 电动汽车

精彩推荐:

分享到

取消写评论提交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