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癫狂,谁买单?

研究院原创

车市如此疯狂,代价有多大问题?未来会怎样?

导语

——车市热点问答(第284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何仑

车市癫狂,谁买单?-图1

近来,车市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癫狂状态:一是新车轰炸,仅3月10日这一天就有至少7场新车发布会,或创下车展外单日新车发布数量新纪录,让小一点的汽车媒体都跑不过来了;二是疯狂降价,据乘联会统计,1-2月总体乘用车市场新车降价幅度平均达到3万元,降价幅度为12.6%,其中纯电动车型上市车型的平均降价3.9万元,降幅高达17%,两个月内如此幅度的降价,闻所未闻;三是“遥遥领先”的高阶智驾、激光雷达、高阶芯片等一夜间被打入底层,成了一些大众化品牌低端车型的标配,还不提价,让“遥遥领先的高科技”成了实打实的便宜货。

车市如此疯狂,未来会怎样?

问:新车下饺子,价格狂降,高技术配置下放不提价,对消费者来说看上去很不错。您怎么看?

答:对那些好到有点不可思议的事情,专业人士首先应该问的就是“代价是什么”。

先说新车下饺子。这些新车都是正真意义的新车吗?还是应景的拉皮改配车?它们都通过了严格的、国际标准的开发测试流程吗?

再看价格狂降。这样狂降可持续吗?会不会亏本?亏本后会不会偷鸡摸狗、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还是已经这样做了,降价只是结果?

再说高技术配置下放不提价。这些“遥遥领先”的技术本身可靠吗?和低端车匹配得好吗?经过足够严格的测试吗?成本怎样消化?

围绕这三点,还可以提出更多问题,其实都是常识和逻辑问题,免费午餐的问题,掉馅饼的问题,萝卜快了不洗泥、一分钱一分货、路遥知马力、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中哪怕只有一部分没解决好,对用户来说就会成为额外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对企业来说,就是往死里作;对行业来说,就是往死里卷。

总之,都是代价到底有多大的问题。

车市癫狂,谁买单?-图2

问:那您认为车市卷到今天这个地步,代价到底会有多大?

答:大到深不见底。

你看电车自燃,去年3月中科院某院士对监管部门的相关数据做了“编辑”,得出电车自燃率低于油车的结论,引发严重质疑,涉嫌造假贩假。此后,你还能在有关部门的网站上查到更新过的相关数据吗?你会看到,只有电动自行车自燃的新数据,没有电动汽车的,搜遍全网,也查不到了。为什么?自行车自燃事小,电动汽车自燃事大,已经成了车库杀手,社会公害,而且数量多到惨不忍睹了,要是把相关数据挂出来,电车就有可能崩盘了(参见《电车的自燃与自残》)。

除此之外,你还能怎么理解呢?有关部门疏忽大意,可能吗?会不会是他们自己都被那些可怕的数据吓住了,但事关电车发展战略大局,所以,一定要捂住。

车市癫狂,谁买单?-图3

问:保险业捂不住了,去年电车承保业务亏损57个亿,137个车系赔付率超100%。

答:电车质量低劣,连保险公司这种响当当的铁公鸡都成了代价承担者、受害者,实在受不了了,才会公布电车承保业务亏损和赔付率的总数,但还是捂住了一些关键数据,比如,137个车系赔付率的排名,这对消费者至关重要。原因很简单,它就怕相关车企联手有关部门以“顾全大局”的名义来找麻烦(参见《电车二次大跃进到了尽头?》)。

你帮那些无良品牌掩盖问题,虽然有可以理解的原因,却会给人造成一种天下电车一般黑的印象,无意中害了整个电车行业。这个代价到底有多大,恐怕也很难说清。

问:最近,我想再看一下几天前收到的一些电车车祸现场视频,却发现大都被作者删除了。不知道是作者受到了威胁,还是拿钱办事。其实,这些视频都刻意躲避或模糊了事故车的车标,正像您曾经说的中国汽车进入“某”时代(参见《中国汽车进入“某”时代?》),但那也不行,要根除。这是不是有点过分?

车市癫狂,谁买单?-图4

答:我觉得最过分的是,除个别无理取闹、敲诈勒索的无良车主外,一些问题车实实在在的受害者或家属也要在网上向厂家道歉、认错、唱赞歌或被消声,这是极致的荒诞,原因你懂的。

我们看到,围绕电车质量问题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从受害车主,到媒体,到厂家,到保险公司,到专家,到有关部门等等,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都在或有意、或无意、或被迫、或多或少地掩盖或协助掩盖代价问题,这绝对是世界汽车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奇景。在这种状况下,汽车行业还能正常、健康发展,你信吗?

问题是捂住了,代价不会消失,还会继续存在那里,发酵、腐烂、没人管,而无良厂家、专家、媒体自然会有恃无恐,更加无底线地玩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让代价越滚越大。所以我说,代价深不见底。

问:有人说,电视、冰箱、洗衣机、手机哪个行业没搞过价格战,不是卷过来的,没有付出过代价?现在不都是更强了?汽车就不行吗?

答:这是最流行也是最浅薄的一种说法。经济学讲究的是,在对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时,要尽可能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得出的结论才会靠谱。

汽车行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占GDP比重高达10%,是当今中国第一支柱产业,规模和产业链都远超家电、手机产业,付出代价的规模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二是有关部门十多年来给电车大量喂奶、打激素、吃偏饭,还从竞争对手油车那里抽血补电车,到今天还不敢“油电同权”,生怕电车巨婴瞬间倒地不起,畸形的竞争必然导致更大的代价(参见《避免换道翻车,“油电同权”应开始倒计时?》),而手机、家电等行业除一些地方少量的支持外,从国家层面得到的补贴是非歧视的、普惠的,与汽车相比,代价的性质和规模,企业间竞争的公平性,都远不在一个层面上。

歧视性的补贴、特权,不同的卷,不同的代价,结果自然会不一样——汽车质量严重倒退,中外汽车人用了40年时间合作建立起来的国际标准造车和服务体系被颠覆,粗制滥造、偷工减料、坑爹服务成了家常便饭,高价值耐用品成了快消品,消费者利益受损情况越来越严重,电车一边补贴一边亏损,未来不堪设想(参见《炫迈造车,满天飞猪,合资车企还有救吗?》、《谁在反对价格战?》、《恶性价格战根子在比亚迪?》),手机、家电经历过这个吗?

问:这些深不可测的代价最终会由谁来买单?

车市癫狂,谁买单?-图5

答:首先是车主,最直接的受害者,比窦娥还冤;二是有关部门,但他们付出的真金白银全部来自国库,所以是全民买单;三是车企、供应商和经销商,破产倒闭跑路的不说,原本不错的企业也要被扒掉几层皮,元气大伤;四是行业,要重建被彻底作践的造车质量、技术、营销和服务标准,重建相应的法规和执法体系;五是一些专家、媒体和广告公司,他们配合无良车企,把行业搞残了,最后会发现自己处于皮之不存的惨状,除非他们的老板已经赚够了,财务自由了。


(图/文  网通社 何仑)
相关标签
车市

精彩推荐:

分享到

取消写评论提交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