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觉醒时代:由守转攻 技术开始反向输出

行业评论原创

毛凯悦

2022-05-07

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引领,中国汽车产业奋起直追,改变了“大而不强”的标签,仅用六十余年就走上了以“技术换市场”的道路,上演了灰姑娘逆袭白雪公主的励志故事。

导语

 改革开放前,中国汽车产品资源匮乏。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工业有了飞速发展,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跨越。关于中国汽车工业走向成熟的表现,笔者将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撰写,分别为自主研发技术对外输出、电动时代自主品牌智能互联的高度发展、紧跟潮流的营销方式。

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引领,中国汽车产业奋起直追,改变了“大而不强”的标签,仅用六十余年就走上了以“技术换市场”的道路,上演了灰姑娘逆袭白雪公主的励志故事。

2021年,中国汽车产业交出了亮眼答卷——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26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2018年以来连续3年的下降局面。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出口突破200万辆,比上年翻了一番,且出口总额超过了310亿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长304.6%。

“引进来”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的汽车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同一时间段,欧美国家的汽车工业已经发展近五十年,正处于上升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汽车工业蹒跚起步。

1953年一汽在长春举行了奠基仪式。三年后,1956年第一批12辆解放CA10型卡车下线,结束了我国造不出来车的困境,同时这揭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图为第一辆“解放”CA10卡车下线时拍摄

商用车已经可以自主生产,轿车还处于一片空白之中。“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轿车”?在这样的疑问中,1958年5月12日,代号为东风CA71的中国第一辆小轿车驶下了生产线。

图为"东风”牌轿车试制下线

此后,继第一汽车制造厂之后,1958年,北京汽车制造厂成立;1969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湖北十堰开工建设。正是它们的成立,让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蓬勃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自我探索,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汽车工业制造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游离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潮流之外。

为了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迅速与世界接轨,加入WTO后的中国,迎来了合资的高潮。2002年8月,一汽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达成合作生产轿车协议;9月东风和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合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10月建立中韩合资北京现代汽车公司等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详的合资车企。

合资合作不仅带来投资,还可以学习已经成熟的世界水平的汽车技术、管理经验和体系。这就是大家常提及的,中国当时实行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同时,抱上国外车企大腿的自主品牌,在随后的20多年间,取长补短,不仅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管理,还自我研发了多项专利技术。

根据中汽研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专利公开量为29.5万件,同比增长8.05%。

这证明了,中国汽车产业已逐步拥有了向外输出技术的实力。对于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打造世界名片的自主品牌车企而言,改变过去被动接受,转而开始主动输出。

新时代的到来 让自主品牌开始反向输出

一战前,英国诞生了立顿红茶和苏格兰威士忌,并输出到全世界;二战后的美国,向世界输出了麦当劳、肯德基和可口可乐;上世纪80年代,日本向全球输出了无印良品、松下和索尼等品牌。

不难发现,品牌的输出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只要这个国家的经济、人口、生产力发展迅速,极容易诞生享誉世界的品牌。然而,中国已经满足上述几个特征,成为全球经济总量高值的国家之一,不出意外,诞生世界级品牌只是时间和机遇的问题。

百年造车的长河中,中国一直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电动化的到来,让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世界崭露头角。例如在动力电池方面,我国动力电池的两家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先后在电池包技术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在电驱动领域,国内主要电机企业已经研发了三合一的电驱动和总成系统。

如今,中国车企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一波反向技术输出开启了中国汽车产业向上发展的道路。

2021年12月,丰田正计划与比亚迪合作,在2022年底推出一款仅面向中国市场的小型纯电轿车。与过往中国只是代工厂不同,这款车的设计研发制造都是比亚迪来做,并将搭载比亚迪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在国内,传统的合资造车模式是“市场换技术”,中方提供市场,外方输出技术和车型。当燃油车逐步转型电动车,中国本土车企开始更多地扮演“技术输出者”的角色,这已经颠覆了传统的合资造车模式。

事实上,在此之前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已经驶入五十多个国家。其新能源客车也受到了欧美等国家的认可。2020年2月,比亚迪获得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纯电动巴士订单;5月,又获得瑞典的再次订购;7月,比亚迪向挪威交付纯电动城际巴士。

掌握了灵魂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在新时代下,与中国车企合作成为许多外国车企的首选。百年车企雷诺主动寻求与吉利达成合作。据悉,雷诺集团与吉利控股集团的创新型合作将加速雷诺“Renaulution计划”在中国和韩国的落地。

在中国,吉利和雷诺将基于吉利控股集团先进的平台技术,联合开发雷诺品牌混合动力车型;在韩国,双方将基于领克节能平台展开合作,共同开发适用于韩国市场的车型。

事实上,雷诺已将中国制造的纯电动车向欧洲出口。今年2月,雷诺在华的另一家合资新能源车企雷诺江铃旗下的首款车型“羿”也正式换标出口欧洲市场,不过,该车并不对私人客户进行售卖,只用于雷诺旗下出行品牌Mobilize公司。

同样被吉利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吸引的还有豪华品牌奔驰。2020年1月,吉利和奔驰分别出资50%,投资54亿人民币在宁波成立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也就是大家熟悉的smart品牌。

就在上个月,重生后的smart首款车型精灵#1正式到来。新车是基于吉利浩瀚SEA架构打造,由梅赛德斯-奔驰设计部门负责造型设计,由吉利负责整车研发制造。据悉,精灵#1将在国内生产并销往全球各地。

丰田、雷诺、奔驰在向电动化转型的路上,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车企。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产业已逐渐成为全球新能源变革的技术输出中心。

除了上述几家企业,此前有媒体报道,全新奔驰A级有望搭载吉利的新型四缸发动机,用以取代现有与雷诺合作开发的1.3T发动机;福特或将采用合作伙伴长安汽车的蓝鲸系列发动机。

写到最后:在电动时代,自主品牌最后有可能诞生出世界级汽车品牌,进而,中国有机会从汽车大国转变成汽车强国。为什么说这个机会一定出现在中国?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从摆脱石油依赖的需求、弯道超车的夙愿、到建立成熟的汽车管理制度,在这样的环境下,率先成为电动强国,机会非常大。

电动车道路绕过了发动机壁垒,科技的高速发展让我们在自动驾驶、智能化先人一步,在汽车变革时代,自主品牌的优势进一步突出。

(图/文  网通社 毛凯悦)
相关标签
自主品牌 技术 电动化

相关车型

比亚迪秦Pro新能源

比亚迪秦Pro新能源

13.69 - 29.89

精彩推荐:

    精彩评论

    愤怒的蜗牛123

    2022年05月07日

    以后会不会合资车企越来越多

    陈洲13

    2022年05月07日

    关键是中国国力强起来了

    一般V一般

    2022年05月07日

    丰田转型选中国车企很明智

    Samyin7912

    2022年05月07日

    现在车企也挺受冲击的

    19路公交车

    2022年05月07日

    smart还有吉利的股份呢

    陈雪枫

    2022年05月07日

    中国工业在大步向前

    猪瓜

    2022年05月07日

    国外的工业还是很先进的

    活色生香1999

    2022年05月07日

    中国好多新能源车已经出口到全世界了

    静系鸠up

    2022年05月07日

    还得加强芯片自主研发

    发发发财财财大

    2022年05月07日

    还是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好

    胖哥大海

    2022年05月07日

    好汽车吉利造

    麦可贝贝

    2022年05月07日

    加油呀

    TCL李杰

    2022年05月07日

    以后就不再是中国制造了可能是中国创造

    北斗星闫明

    2022年05月07日

    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车型的

    頭条甩锅

    2022年05月07日

    比亚迪必须榜上有名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